财政刺激的货币含义 辉格
2008年11月13日
近日,中央政府宣布了在未来两年内追加四万亿元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意在通过对铁路、公路和核电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继减息、放松信贷控制、恢复和提高出口退税和增值税转型之后的又一项“加热”措施,不同的是,此前的措施都基于货币和税收工具,是政府作为经济政策执行者的常规手段,显然,决策者现在意识到这些措施已不足以避免当前的不景气发展为衰退,因而祭出了大规模财政扩张这一封存已久的手段,以求短期内遏制经济颓势。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究竟如何,暂且不论,眼下的问题是,这四万亿从何而来?
征税?根本上说,政府的一切收入都来自纳税人,因而任何增加财政开支的措施最终都将由纳税人负担。中国财政十几年来一直是赤字,直到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才略有盈余,但考虑到此后的经济状况和减税措施,这些盈余大概会被下半年的赤字所抵消。去年的税收收入是4.5万亿,4万亿开支分摊到两年,即使只有1/3由税收支持,也意味着平均增税15%。这显然是各方面都无法接受的数字,面对当前经济困境,企业和个人减税呼声都很高,从增值税转型由试点到全面实行可以看出,政府也已开始考虑减税方案,增税应该未被列入选项。
国企自有资金?国企的钱实际上也来自纳税人,国有资产有三个来源:没收或征用自私人,财政投入,利润积累。第一种相当于定向征税,第二种间接来自征税,至于利润,对于垄断国企,垄断利润实际上榨取自消费者剩余,效果与消费税相当,对于竞争性国企,这部分利润本应由私人企业获得,与民争利所得的实质是间接税收。现在,政府如果要求国企把积累的资本拿出来用到财政刺激方案中,则相当于把原本分散在各大国企的税收收入集中起来统一支配。可是正如科尔奈在《短缺经济学》中曾指出的,国企从来不缺乏扩张冲动和投资热情,把它们的钱挪一个地方未必会增加总投资额。况且以下半年的形势,它们未必能拿出很多钱。
发债?在公开市场上发行国债,虽然可以增加政府的可支配现金,却会从银行和私人部门吸走流动性,两相抵消的结果究竟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总需求——因而是刺激还是抑制了经济,要看银行系统的货币乘数和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哪个效果更大。理论上,只有当宏观经济处于罕见的“流动性陷阱”状态时,积极财政政策才可能在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避免对私人部门产生挤出效果而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投资者对利率变动已经失去敏感性,不会因利率升降而增减投资的那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否可能存在,理论上还有争议,但即使认为它会存在的学者也承认那是十分罕见的。那么,决策者是否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已经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似乎没人这么说。
印钱?另一种可能性是由财政部向央行而非公开市场发行国债,也就是直接印钱。弗里德曼曾经用央行从直升机上撒钱的例子给我们阐述了这种做法的无效性。从每一个局部看来,撒下的钱都可以花出去,但整体上,经过投资-产出-消费一个循环之后,钱实际上一分也没花出去,唯一的效果是抬高了物价水平和制造了经济波动。但正因为这种政策能制造波动,短期内可以看到一个扩张和繁荣期,各国政府受此诱惑都乐于采用,但凯恩斯以来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已证明这不是个好办法。
动用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并非财政结余,当出口企业把外汇收入兑换为人民币时,它实际上已经被“用”了一次,所以,动用外汇储备于国内投资,相当于把一份美元印成两份人民币,跟直接印钱没什么差别。
概言之,四万亿财政扩张政策的基础,或是大幅增税,或是集中国企资本,或是转移流动性,或是增发货币,无论哪种手段,即使对经济没有伤害,也于事无补。同时,将财力和投资主体重新集中到政府部门,也与鼓励民营经济和国企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