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迪尼在《影响力》第三章里提到一个案例:说的是AB两国交战,A国战俘被送到C国战俘营,后者对战俘实施了系统化洗脑,让战俘们相信并自愿发表声明,说A国的参战如何不正当,A国的社会和制度如何不好,而C国的又是如何如何好,洗脑非常成功,战俘甚至会把军事机密说出来,还相互揭发逃跑计划。 考证了一下,A、B、C分别是美国、北朝鲜和中国,在我们这些曾经接受过洗脑的人看来,战俘营洗脑计划的巨大成功是可以预料的结果,执行者原本就是此道高手,他们是靠这个吃饭的,但美国人没有这方面经验,对此结果大惊失色,于是组织了一个心理调查组进行全面调查,想弄清楚怎么回事,结果发现,洗脑术的奥妙在于:从极其细微、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情上得到让步,比如让他说出“美国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这句话,然后进一步诱导他说出“美国社会哪些方面不够完美”,最终可以把他培养成一个美国社会的批判和攻击者。 其中最重要的技巧是,每一步一定要让他留下书面记录,比如诱导他在家信中写出这些话(以提高信被寄达的希望作为诱饵),然后在精心选摘之后公布出来,让他的同伴们听到,对他构成一种印象,这样一来,不仅他无法否认这种印象,更奇妙的是,他会自动成为自己的这一新形象的忠实维护者,为维护这一形象,他会心甘情愿提供更多证实和强化这一形象的材料。 洗脑手段中最有效的是组织有奖征文比赛,凡是动笔写下某些观点、评价和立场的人,多半会成为这些观念越来越坚定的信奉者和辩护者,现在这一手段显然已被普及到各个领域,成为宝洁等品牌商家建立品牌忠诚度的常规武器。 我没查到美军心理调查组组长Henry Segal博士的资料,但查到了该小组首席调查官 Edgar Schein ,是MIT斯隆商学院教授,从年龄看,当时大概是在做博士后研究,后来成了组织发展学的专家,他的著作清单: Brainwashing and Totalitarianization in Modern Society (1959) Coercive Persuasion: A socio-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brainwashing" of American civilian prisoners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1961), W. W. Norton (publishers)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80) ISBN 0-13-641332-3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1985) ISBN 1-55542-487-2 Process Consultation Revisited (1999) ISBN 0-201-34596-X 前两本大概就是战俘研究的结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如果说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是洗脑术的科幻版,那么Schein的就是现实版了,应该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