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群体标签与共同体想象
发布于

【2012-05-09】

@傅蔚冈: 一个国家是由领土和人民构成,为何领土纠纷远比人权问题更能牵动公众神经?@高利明

@高利明:1、从“自然可评估性”的角度看,与“人权”相比,“领土”的自然可评估性高,也就是说,领土的数量质量变化比人权的数量质量变化更容易被人们感知和评估,或者说感知和评估领土数量变化的成本,比感知和评估人权质量变化的成本要低、低的多。“牵动公众神经”是“感知成本低”的等价表述。

@高利明:2、从博弈角度看,牵动公众神经的事物,通常都是所谓的“博弈聚点”。“聚点”,有放大器的效用。两个逻辑上同等地位的抽象概念,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公众感知度和行为影响力,有些概念的影响力能够强大到成为“聚点”的程度,从而高度影响公众的行为--“聚点”的别名有时就叫“民心”

@whigzhou: 我看区别还是在于一个信号构造敌我关系的能力,对个人权利的侵犯,有些同样具有这种构造能力,比如老板打员工,上海人骂河南人

@游侠若兰: 念由心生

@whigzhou: 未必,更多时候念由记者笔头生,记者善于挖掘此类具有动员力的符号,来煽动敌我对立

@whigzhou: 所以,识别粪青的简单办法就是统计他们嘴里“我们”的出现频率,更精确的方法是测量一下“我们”“他们”交替出现时的血压高低

@狼-勿开心 辉先生,上海人对河南人可没什么歧视啊,这么比喻打错了

@whigzhou: 我说的是这种词汇具有唤起集体感和“共同体想象”的效果,与实际上是否存在歧视没关系,比如在我说了这两个词之后,你也忍不住代表全体“上海人”说话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