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8】 @Araby阿拉比: 呃,被remove掉了,try again. 《美国的“国家利益”》 http://weibo.com/1938610630/ApchOBn9N @洪浩_kaoputive:阿老师这篇写得好!
@whigzhou: 这事情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竞争性政策提供者,相当于生物进化中的变异来源,二是政策选择机制,相当于生态环境,araby说的主要是后者,前者只略提了几句,其实前者才更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从中更能看出(一定程度上)人格化了的所谓国家利益
@whigzhou: 因为选举官员通常对国际政治懂得不多,需要依靠专家,而专家能提供的选项也就那么几种,每种背后都是一整套理论支持着,而正是这些理论,带来了政策的连贯性和国家“人格”
@whigzhou: 这些理论的连续性背后,是由大学政治专业、智库、期刊、学派、师生关系等制度元素所构成的传统,政策选项是它们的产品,这些产品继而在政治环境中接受选择
@Araby阿拉比:我同意。另一方面,我觉得越是和民众没直接关系、越是缺乏成形的利益集团的issue,专家意见的影响力越大吧,因为缺乏利益的incentive,建立在较客观的意见的政策越是能pass吧。
@whigzhou: 是
@洪浩_kaoputive:辉总认为政策对专家的依赖有这么高?威权国家和民主国家在这一点上有区别吗?
@whigzhou: 就美国而言,国际政策对专家的依赖可能更高,因为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总统和议员不懂国际政治的程度更严重
@whigzhou: 政策对专家依赖程度的差别,我看主要不在民主与否,而是我前面说的那种政策选项生产机制的成熟程度和该机制影响政策的能力,而这两者又是相互加强的
@Araby阿拉比:我觉得未必是孤立主义传统吧,那也N久之前的事情了吧。而是周边没什么邻居(墨西哥的移民问题是内政问题,加拿大那边反正也没什么问题),所以老百姓对政治家是否懂国际政治
@whigzhou: 我说的孤立主义包括这种情况,总之美国人有种“我不用搭理地球对面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也能过得很好”的倾向
@徐轶青:中国外交似乎更个人化一些。
@whigzhou: 因为专家们实在太少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