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工作可行吗?
辉格
2013年2月26日
最近,雅虎实施了一项新的作息制度,从过去的灵活作息制全面撤回到传统模式,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回答办公室上班,而此前许多员工已与公司达成谅解可以在家工作,新规定甚至可能迫使一些员工必须搬家才能留在雅虎,这些受影响的员工很快在网络论坛和推特上发出了抱怨,一些求贤若渴的创新公司则乘机煽风点火,大挖墙脚。
在家工作确实有很多好处,最直接的是避免了通勤负担,让员工可以更灵活的选择居住地点,这往往也意味着更高的居住质量和更低的房价,而这些因素在员工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的构成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也是他们选择工作时的优先考虑,因而这方面的通融是大公司招募优秀员工的一大卖点,也可大幅扩展其招募的地理范围。
有些工作在某些任务阶段,需要长时间不受打扰的连续高强度工作,即便公司不要求加班,任务本身的创造性也会激励员工没日没夜的专注其中,这种情况下的,和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睡个觉相比,在家上班可以让员工在保持(甚至享受)工作狂热的同时,不至于脱离家庭生活,疏远与亲人的关系,即便没时间陪他们消遣,让他们感觉到你就在身边,也是一种慰籍。
但在家工作也会带来各种问题,许多人缺乏自制力,有拖延习惯,容易分心,甚至任务越重大越急迫时越容易产生逃避心态,这些倾向反映了人性的某些弱点,这些弱点在面临对于人性还非常陌生的现代职业环境时尤其凸显,对于缺乏自制力的人,只有置身于没有其他事情可做的环境下,才能避免分心和拖延,迫使自己行动起来。
这也是为何对于专注而深入的阅读,像Kindle这样的单功能阅读器,比通用平板电脑更好,心理学家也发现,过多的选择机会未必是好事,为达成某个目标,人们常需要借助外力来剥夺自己在某段时间中的选择机会,而严格的作息制度可以提供这样的外力。
更大的问题是,离开集中办公环境,可能会让员工脱离企业文化,这样便对公司营造或延续某些传统和价值观的努力构成了障碍,而这些传统和价值观可能正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是其构建商业模式、确立和实施经营目标、影响公众认知所依赖的基础,它们的流失最终将使企业得以特立独行的禀赋变质。
现实的看,许多任务的性质就不适合在家工作,有些工作没有一个任务定义、分割和封装,然后各自拿去做完交差这样一个明确清晰的过程,任务可能是在完成过程中不断明确起来的,其间各种想法念头点子都在团队成员的持续交流互动中不断涌现,或者虽然任务最终有个定义和封装,但之前的互动和确立过程构成整个工作的大部分。
或者,虽然互动交流只占工作时间的一小部分,但却有着根本的重要性,正如雅虎HR主管在改制通知中所言,许多好点子好念头,都来自办公室走廊和自助餐厅里的闲聊,和各种非正式的临时小会议;这些交流机会之所以难以被现有通信工具替代,是因为它们依赖于事先未计划的偶遇和随机产生的上下文情境,若不是恰好撞上了,许多交流就不会发生。
况且,即便是刻意安排的交流,现有远程通信手段也远远难以替代面对面交流,因为人们在对话交流时,大量信息是通过身体姿态和动作表情等语言之外的媒介来传递的,而这些信息需要在特定的上下文情境中才能有效表达,而在视频会议情境下往往会被弃而不用。
当然,不惜代价的话,未来或许可以把家庭书房改造成具有三面视频墙的高度逼真的虚拟办公室,坐在里面能看到周围的同事,能发生偶遇,打个招呼,聊上几句,开个临时小会,还能随你的位置而在小隔间、餐厅、健身房、会议室之间切换背景,然而至少现在,通信工具在特性和成本上都还离这个目标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