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我眼中的经济学 本书的评论重点是经济和产业,所以在交待完哲学立场之后,我想再交待一下我在经济学上所持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我看待这门学科的态度;因为我不是职业经济学家,平时缺乏动机完整论述自己的专业看法,这里收录的是几篇有代表性的读书和思考笔记,还有讨论记录,其中一些观念常反复出现在前面的评论中。
简单的说,我认为经济学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是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很好角度,但同时我对经济学的发展也日益不满,不满的根源在于它过于依赖经济人模型,而缺少对其他层次和结构的认知,比如基因、组织和文化这三个观察层次,我热切期待不久的 未来学界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但在此之前,我不得不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手段,而不足之处只能暂时用一些温和的方式来作出修补,主要的修补方法是“商品识别”;这个办法不是我发明的,比如有人在解释炫耀品[1]时就用过,炫耀品是对价格理论的致命挑战,因为它至少在表面上违背了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的规律,修补的办法是:把价格上升前后的商品视为两种商品,因为它的炫耀功能变了,价格当然可以不一样了。
问题是,这个口子一开,凡是碰到价格理论无法解释的商品,都可以归为炫耀品,它就成了万能膏药,但科学理论是禁止万能膏药的;所以,必须有一个标准来认定什么商品才是炫耀品,并说明,多大的价格差距才能让价格变化前后的商品变成两种,经济学本身显然无法提供这样的标准,但文化人类学却有望提供,炫耀品是被用作身份符号的,而身份符号如何产生,如何被识别和模仿,各种符号如何被组织在一个结构,这些正是文化研究的课题。
我在第八章讨论消费离散性和生活方式时,曾演示过一个商品识别的另一个例子,我把整个生活方式识别为一个商品,并据此解释了为何在收入上升过程中,某些区间的储蓄率提高,而另一些区间储蓄率下降,为何有些人宁愿继续失业也不愿接受低一档的工作,为何穷人风险偏好反而比中产者高,等等。
这种修补方法,其实就是把从其他层次上观察获得的新的结构认知,转换为个体层次上的“偏好”,这就好比,我从经验中认识到的是“吹过了一缕东南风”,但为了在形式上仍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我只好把它表述为“一亿亿亿个空气分子都各自沿着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路线发生了迁移”,虽有点啰嗦和别扭,倒也没什么不可以。
[1]炫耀品即凡勃伦品([[Veblen good]]),指那些因其炫耀性功能,价格上涨需求量不降反升的商品,由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首先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