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经济学,无论何派,与物理学相比,距离理想的科学标准,远得多的多;在我心目中,理想的科学理论,应该更加彻底的形式化和模型化,而我能想象的最彻底,就是机器化,所有概念定律定理假设全部用机器语言表达,推理和证明过程全部机器验证,所有解释和预测都用机器模型演示,显然,这一标准,连物理学也未完全达到,而其他自然学科则距离更加遥远。 所以,尽管经济学离理想标准还很远,但我不同意它算不上科学的说法,我认为,与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已被认可为科学的一些自然学科相比,它的状况并不差的太多,而与其他所有社会学科相比(注意:我用的是社会学科,不是社会科学),它是唯一称得上科学的社会学科,因为其它学科都没有最起码的形式化。 除了形式化程度还不够高,经济学更严重的问题是:学科内的共识程度太低,表现为学派多如牛毛,除了硬核之外,几乎在所有层次上都充满分歧,提到经济学家时,前面经常要加上学派前缀,而提到物理学家则很少加,况且还有许多糊涂经济学家常常忘记坚守硬核,他们一方面以硬核为逻辑起点,一方面却又时不时攻击硬核。 尽管如此,相比其它社会学科,经济学还是有了不错的发展,表现为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没有完全原地踏步,如果你看看政治学和社会学,你会对这种原地踏步兜圈印象深刻,许多经济学问题,在学科内已经不再有什么争论,比如物价管制、自由贸易、最低工资,等等。(我可没说它们在公共舆论中没什么争论了) 的确,发现和预见新颖事实,是一门科学体现其价值、赢得其号召力的关键,在这方面,经济学并非毫无作为,国内同学这一点上的许多误解可能源自张五常教授,他喜欢拿钞票放大街上被人拣走这个例子来说事,实际上这是个十分恶劣的例子,因为钞票放大街上被人拣走压根算不上新颖事实,凭直觉便可预见;这里有几个比较靠谱的例子: 1)经济学家说,物价管制会导致短缺,这一论断运用到粮荒问题上,预见是:当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时,物价管制将造成或扩大饥荒,这一预见已被大量实证研究所支持,而且这些研究在经济学范式启发和指导之下作出的,获得的是新颖事实。 2)经济学家说,其他条件大致不变时,开放贸易将提高国民收入,这一预见也有大量实证研究支持。 3)经济学家说,与竞争性卖方相比,垄断卖方有更好的机会实施差别定价,以此榨取消费者剩余,实证研究表明:垄断厂商比其它厂商更多的实行差别定价。 4)按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所建构的政府官员投资激励和约束模型,可以预见:一旦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权限,必定导致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在中国每天上演的故事,都在为这一预见提供证据。 随便想了几个,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