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8】
@竹内悟空 顾彬老爷子对中国文学的评语,话不好听,但是说的都在根子上。西方社会从牛顿的世界进入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世界,文学、绘画也都跟着有了发展,毕加索与爱因斯坦脑子想的是同一个事儿,只是表达语言不同而已。而我们文学依然在写故事,绘画依然在画眼睛看到的东西。先生的科普任重道远。@李淼在微博
@abada张宏兵: 直到老爱物理学还比较简单,大物理学家还有闲工夫深入一点爱好文艺等等。从狄拉克开始就没那么简单那么闲了
@tertio:搞纯理论的还好吧,比如李淼
@whigzhou: 嗯,同感,“依然在写故事”倒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对世界/人/社会的理解还停留在蒙昧状态,怎么写得出吸引现代人的好故事
@小野猪君: [想一想]右边说的有道理,怪不得长大就不喜欢看中国小说了
@tertio:不同意,'理性上未能理解'不是写作的障碍
@whigzhou: 可以不理解他正在讲述的那个层次,但不能不理解所有的层次
@whigzhou: 不理解并不是毫无想法,而是要么陷在各种陈词滥调里,要么流于疯人呓语,都很难看
@whigzhou: 比如你以土著的眼光将机场塔台调度员的举动看作召唤幸运大鸟的巫术,如此写出来的故事,对于第一次读到的纽约人或许很新奇很有意思,但你永远停留在这状态,代复一代基于这种观念框架讲你们的故事,还会好听吗?
@whigzhou: 比较一下各种文化的所谓民间故事,可以发现它们的雷同程度非常高,用几十种结构可以概括这些故事,为什么?民间故事家很笨吗?不是,因为蒙昧时代的观念结构(所谓朴素科学)都差不多
@居貲:艺术是体验而非认知,所关心的是如何描述某种现象,带给读者何种体验。至于对此现象提供解释,并不是文学或者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任务。
@whigzhou: 嗯,可以不以解释为目的,但对所涉及的元素必定持有某种可带来解释的观念,假如你的观念系统很贫乏,体验也将是混沌和苍白的
@whigzhou: 比如一只青蛙,即便走在曼哈顿闹市,也体验不到什么都市繁华吧,它顶多能“看到”好多大虫子在贴着地面飞
@小野猪君:如果有人模仿这只青蛙,呈现这只青蛙的所见所感给都市人,就算是艺术了? 现在很多艺术差不多就是这样吧?
@whigzhou: 可以,会很有意思,而能做好必须先理解青蛙的认知系统,但你要是代复一代永远用青蛙眼看世界,就是蒙昧而不是艺术了
@whigzhou: 试想,假如你完全不懂足球赛制规则,你能讲出一个关于两位主教练如何斗智斗勇的有意义故事吗?
@whigzhou: 结构与层次 http://t.cn/zOBpCgh 要看懂一场球赛,必须首先接受球队、进球、犯规、裁判这些概念……而只有接受了球队、比赛、得分这些概念之后,才能进而形成赛制、轮次、主客场、积分、名次等更高层次的概念,才看得懂一份赛程和积分表,也才可能对主教练的赛季战略调度和状态调整有所理解和评论
@whigzhou: 再举个例子,你不妨去读一本E.O.Wilson讲蚂蚁故事的书,然后找一群蚂蚁看看,能看出Wilson所看到的生动精彩吗?我打赌你啥也看不出,除了一群小虫在乱爬,获得这种观察能力需要长期专业训练
@whigzhou: 现代社会的许多领域,复杂程度比蚂蚁社会高多了,不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你只能看到一群人在瞎忙活,还能讲出什么狗屁故事
@whigzhou: 让观察人类社会比观察蚂蚁条件更糟糕的是,你自己是人,生活于社会中,以为自己天然懂,陷于俗套谬见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