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币值失衡,补充一下
发布于

不少朋友表示看不懂我对币值失衡与全球化之间关系的解释,当然,写的东西读者看不懂,永远都是作者的错。我发现,在尽可能无歧义的表述和通俗易懂之间寻找平衡,常常超出我的能力,或许举例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办法,我自己也体会到,阅读实验报告常比阅读纯理论文章,更能让我抓住要点。

还是延续那个关于 肥皂的例子 吧:

我们已经看到,在美国,在产能转移和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制造消费品所需原料的以美元计的价格上涨了,那么同样是肥皂,它们在中国的命运如何?

假设一块肥皂,全球化之前,在中国制造成本10元,其中原料5元,折旧3元,劳动2元。现在把大量制造业产能移到中国,劳动需求大增,提高了工资水平;与此同时,原料的美元价也提高了。此时,如果继续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变,一块肥皂的原料成本将和其美元价同步上涨至5*1.67=8.35元,劳动成本上涨至(比如)3元,结果肥皂在中国的人民币零售价上涨43.5%,这一机制适用于所有消费品,因而结果就是中国消费品价格水平大幅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放任人民币升值,虽然原材料的美元价涨了,但其人民币价格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这一分析的关键在于指出了全球化和产能转移对于中美两国消费品成本结构的不同影响,如果这两种影响之间是由一个刚性的汇率杠杆连接在一起,那么西方的CPI稳定政策将在东方撬起消费品物价。当然,实际的物价波动情况比这复杂得多,但基本动力我相信就在这里。